为什么黄埔军校就第一期和第四期出人才原因

在网上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网友们自发搞了一个黄埔各期毕业生质量大PK.最终前六期毕业生明显要好过以后的各期,在前六期里又以第一期和第四期水准最高,这两期的支持者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第一期可谓名将如云,我党方面有徐向前、左权、陈赓、蒋先云等名将,国民党方面则更多,杜聿明、胡宗南、陈明仁、黄维、关麟征、郑洞国等等,一根指头都数不完.

至于第四期也不遑多让,林彪自然不用说,此外还有曾中生、刘志丹、伍中豪.以及国民党方面的张灵甫、刘玉章、赖传湘、李弥等人.

人才为啥会扎堆出现在这两期呢?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有意思的现象.

先说第一期:第一期出人才的最大一个原因是生源质量高.黄埔军校的横空出世,让全国有志从军报国的青年兴奋异常,纷纷报考.学校又是刚刚成立,招生能力有限,这就导致了极为激烈的竞争,难度可比现在的公务员招考啥的大得多.

根据黄埔史料记载,入校考试包括了国文、算数、历史地理等科目,甚至还有几何,代数.现在的学生都不一定能学明白,更别说那个遍地文盲的旧中国了.

最终考上的学生们,都是当时的高精尖人才,既有留德法日的海归,也有当时国内各大高校学生,最差的也是师范或者高职毕业生,在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当时那都已经是百里挑一的学历了.

生源永远是一个学校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资源,优中选优的结果,自然也就造就了一期生的优秀.

除了生源,还要说一说师资.当时的国共两党处于第一次合作的蜜月期,苏联对黄埔军校极为重视,派来了大批高水准高素质的教官,为学员们传授最先进的战术理念.与此同时,共产党人也大量在黄埔任职从教.

比如说周恩来就是黄埔政治部主任,在共产党人的熏陶下,学员们拥有强烈的共产意识,家国情怀,拥有崇高的理想,以及为革命献身的勇气.

正是这种教育熏陶,让一期学员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悍不畏死,立下了卓越的战功.随着国共关系逐渐恶化,共产党人被逐步清除出黄埔,黄埔精神也在逐步的退化.第六期学员毕业后,国共彻底闹掰,共产党人完全退出,而黄埔也逐步走下了神坛,步入了平凡.

黄埔一期出人才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资历.

黄埔一期毕业证

有人类社会的地方,就会讲究资历,虽然战场是一个最不看资历的场所,资历依然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军队,国民党军队中老式作风更浓,对资历尤为看重.

在国军中,黄埔一期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最早能够做到上将的黄埔学生,全都是一期生.你当个师长啥的,都不好意思参加同学聚会.

别看一期仅仅比二期早半年入伍,但就这半年,已经成为了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横亘在两批学员之间.

说完一期,再来说说四期.

四期之所以能够比肩一期,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这期招生人数多,一期只招了6多人,二期更少,只有4多,三期12多人,到了四期直接飙升到了2多人,数量超过了前三期的总和还有余.

人数多,自然成才的几率也就大,但是单论成才率的话,四期确实赶不上一期.

四期学员虽然多,但并非滥竽充数之辈,学员的素质上直逼一期,因为当时中共中央做出决定,由各地方党组织来挑选参加招生考试的考生,正因此项规定,一大批年轻优秀的共产党员被派往黄埔军校学习.

这些学员都是经过实际工作历练的,很明白自己要什么,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在这一点上,比那些纯学生还要强上一筹,有多强呢?这样说吧,林彪毕业的时候,都只被编入了预备队,因为成绩和表现没有足够优秀.

另外在教学质量上,四期也有了一个飞越,前三期学校的教学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就是把学员分成几个队,单纯的进行集训,其实教的都是一些基础.四期就不一样了,第一次分成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等,培养专业化人才,因材施教,效果明显要好得多.

除了这些原因以外,四期出人才其实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赶上了好时候.

为什么这样说呢?看看四期结业的时间就知道了,1926年3月开学,10月毕业.正好赶上广东革命政府北伐,这就叫学以致用,刚学到的本领还热乎着,立刻就有了实践的机会.

最关键的是,这次北伐还取得了难得的胜利,也直接导致了一大批四期生因功晋升,在军事生涯上开了一个好头.之后的黄埔毕业生们,再也没有遇到过这样好的机会了.

以上就是“为什么黄埔军校就第一期和第四期出人才原因”的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