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的腐朽表现在哪(清朝吏治败坏乱象)

清朝的没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官员腐败是重因,主要表现为科举舞弊,选官任官行贿、受贿、索贿、滥调,考核失真失实,以及捐纳制度带来官员集体腐败。清朝吏治败坏必将对各级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产生消极影响,从而破坏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其衰亡。

科考舞弊成为官场潜规则

隋唐以降,科举成为中国封建官场选官的主要途径,清朝沿袭。这种精英式选拔注定能够脱颖而出者是少数。在科举竞争压力下,清朝的科考舞弊已经不是单纯的夹带纸条问题了,而是固化为官宦阶层利益交换的工具。清朝的官宦子弟们为了提升科举学历,考举人、考进士,凭借官场关系,交通舞弊,互相关照,形成集体作弊之势。


咸丰八年(1858)顺天乡试,清朝最大的科场舞弊案发。九月,顺天府乡试发榜,旗人票友中举,京师哗然。十月,御史孟传金奏:“中式举人平龄朱墨不符,物议沸腾,请特行覆试”(《清文宗实录》卷二六六),由此案发。审讯过程中牵扯出系列场闱舞弊案。先是应试举子刑部主事罗鸿绎请托其同乡兵部主事李鹤龄帮忙。李鹤龄将事先商定好的关节通过条子递到翰林院编修浦安处,请其关照。于是浦安通过向主考官大学士柏葰家人靳祥请托,撤换中卷,罗鸿绎如愿中举,事后感谢如常。这样,经过审实,柏葰被处斩,成为戊午科场案的最大官员。李鹤龄、罗鸿绎、浦安同日问斩。在审问浦安过程中,又讯出副主考官左副都御史程庭桂及其子程炳采传递关节、交通嘱托案。“工部候补郎中程炳采于伊父程庭桂入闱后,竟敢公然接收关节条子,交家人胡升,转递场内。”(《清文宗实录》卷二八八)审讯程炳采,讯出大员子弟传递关节条子者多人。此案审结,牵涉官员多为官宦子弟。光绪十九年(1893),浙江癸巳恩科乡试,时丁忧内阁中书周福清借同年旧识之利为其子伯宜等科考交通关节,遣家丁行贿主考官殷如璋。此案被殷如璋揭发,周福清下狱。这种依近水楼台之便而舞弊的惯性,持续至清王朝灭亡。

捐官制带来官员群体衰败

清朝选官以科举为正途,以捐纳为异途。国家赈灾、河工、军需三大项,耗费颇巨,政府府库不足,便沿古例,开捐纳银。捐途,文官部院郎中及以下小京官,外官道员及以下未入流;品级从京官正五品以下,外官正四品以下。虽然高级文官没有在捐纳之列,放开的是中下级官员,但诸官却是官员主体,承担着具体政务,于吏治民生影响大。通过捐输,职官可得捐升,降革留任、离任事故官得捐复,坐补原缺;试俸、历俸、实授得捐免,缩短得官时间;平民得捐贡监、封典、职衔。无官想当官,有官想升迁,候补官想走捷径,无身份想获得身份。捐纳对于在官、非官皆有好处。

清朝官僚系统引入了以资财为准的捐纳制,政府公开卖官鬻爵,官缺商业化,官场充斥铜臭味。“彼辈以官为贸易,略一侵吞钱粮,已逾原捐之数。明效输将,暗亏帑项。”(《清史稿》卷一一二)捐纳以资财换取职位、名衔,打乱了修齐治平、学优则仕的正常选官之道,各色人等充斥其间。“国家用科目,君子小人参半也。用捐班,则专用小人矣。……捐班,逢迎必工,贿赂必厚,交结必广,趋避必熟,上司必爱悦,部吏必护持。”(《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十八)这种制度性腐败成为官僚群体衰败的重要因素。

任用私人与买官卖官

在官员选任上,中央部院堂官、地方督抚拥有充分的任免权。督抚题调主要针对中简缺的道府,要缺、最要缺的厅同知、通判及州县等地方官。根据本省缺分,督抚将其认定的合适属员调用或题报升用。这种情况下,地方督抚若徇私则公权私用,求调滥调。康熙年间,山西大宁县知县许晋贿调,“先图夏县,继图介休县,手本开银至一万数千两之多”。其他调繁之员,如山东巡抚王国昌调历城县之管承宠,江西巡抚调南昌县之王廷对等,“或以贪婪败,或以亏空参”。这种调繁之事,既以贿成,“不肖之员,一经调繁,则督抚司道皆其护身之符”(《皇朝经世文编》卷二十),则无所忌惮。

布政使为督抚之下省级大员,在官员选拔任用上也有很大权力,“官吏淑慝,总属其品题,故举刺考察无不由焉”(《从政遗规》卷上),是腐败高发环节。乾嘉时期,湖南布政使郑源璹受贿卖官,“凡选授州县官到省……闻有缺出,该员请示,伊始面允,而委牌仍然不下。细询其故,需用多金,名为买缺。以缺之高下定价之低昂,大抵总在万金内外”(《竹叶亭杂记》卷二)。咸同年间,四川藩司祥奎败坏吏治,“履任六七年,贿赂公行,声名狼藉。不肖守令相率出入其门,钻刺夤缘,无所不至。由是州县优缺署理者,居其大半”。(《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十九)

晚清吏部,作为官员的主管机关,结纳权贵,卖官鬻爵。时人慨叹:“吏部鬻官,盖时时有之,惟庆邸(庆亲王奕劻)时则定价招徕,明目张胆,较为显著耳。”“吏部员曹,悉系庆党,平时为其经商卖力者,不知凡几,以予所得凿凿有证者,某事某官,咸可指数。”当时吏部郎中王宪章,结纳奕劻,供其驱使,“每岁鬻州县者百计,以十分之五呈庆,而自取其二,余则同侪分润焉”。(《十叶野闻》下卷)

官员考核失真失实

考核是检验官员行政效能的重要途径。清朝的官员考核,文官有京察、大计,武官有军政。考核优劣是官员任用的重要依据,优等优升,劣等八法(六法)处分。然考核作为清朝官僚体制内的国家行为,受吏治环境影响,黜幽陟明功效弱化。晚清吏治败坏,考核失真失实,举劾不公,长官对属员优劣判定标准异化。京官京察,“六部堂官所拔识之司员,大率以迎合己意者为晓事之人,以执稿剖辩者为不晓事之辈,以每日伛谒卑词巧捷者为勤慎,以在司坐办口齿木讷者为迂拙”。(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七十八)“不论才守,不论资格,并不论例案,不论文理,所保非贵近子弟即浮华少年,但藉当差勤奋一语掩饰耳目,其实平时点派差使,大半由请托而来……此辈皆善营求,每为堂官所喜,不惟不劾,且欲举之。历届京察所保才长、政勤者半是此类”。(《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十九)地方大计,“封疆大吏,率以奔走逢迎称为能员,其悃愊无华者,该督抚等往往目为迂拙,未列上考”。(《清穆宗实录》卷一一)

在遏制官员腐败问题上,清朝曾经作出很多努力,如重惩有违科考例禁者、强化官员保举问责等,然收效不大。官员腐败对清朝政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官员选任环节的腐败颠覆了整个官僚体系的根基,恶化了吏治环境。所拔之人才不出众、素养较低,非勤于政务,且加剧官场不正之风,奉迎上司,行贿受贿成为常态。“善逢迎交结者为能员,悃愊无华者为不胜任。大不法小不廉,吏治不清。”(《清仁宗实录》卷六一) “各部院衙门司员,但知逢迎长官,夤缘干进。外而藩臬道府州县,亦皆养尊处优,营私舞弊,置地方民生于不问。”(《清穆宗实录》卷七)

其次,引用私人、任人唯亲加剧官僚群体间的利益纷争。封建官场的纷争,最需要的便是增强自己的势力,最普遍的做法便是通过各种途径选任或提拔个人亲信。科考中有房师座师的师生名分,可以任干亲,结同乡,夤缘攀附,部院堂官留授、督抚题调属员,官员归属与站队常态化。晚清李鸿章权盛之时,大量任用私人,安徽乡人“闻风麇集,局所军营,安置殆遍,外省人几无容足之所”。(《国闻备盛》卷一)

历史事实证明,清朝官员腐败呈制度性腐败与人为腐败并行状态,这是清朝吏治恶化的重要原因,最终将清王朝葬送在历史长河中。

以上就是“清政府的腐朽表现在哪(清朝吏治败坏乱象)”的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