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的孩子怎么办(玻璃心的人有什么特点)

专家说孩子的玻璃心要用“脱敏”来治,这话什么意思?

在《圆桌派》第四季的一期节目中,李玫瑾教授的部分育儿观点引发了一些争议,每一次她的现身说法,似乎都能成为焦点.

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8年前李玫瑾教授曾在央视参与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杀人案的案情分析和点评,引起舆论热议.

她称,药之所以会在瞬间完成连扎6刀的动作,和他长期以来的钢琴训练有关:“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

李教授的说法被网友称为“钢琴强迫杀人法”,认为她是在为罪犯开脱.

李玫瑾从她的犯罪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业方向为出发点,想要表达的是心理学范畴的思考理性,心理分析与法律审判是全然不同的概念和领域.

而广大网友表达的是民意,在这种情绪作用下,网友很容易把专家的推论和法律审判的结论混为一谈.

因为长年从事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此后李教授经常出现在各大与青少年教育、教养相关的节目中,她的很多教养理念在这之前已经有过争议.

比如在央视的某期节目中,话题是受欺负的孩子是否应该打回去,李教授给出了如下肯定的答案:

在如今奉行温和教养的大主流背景下,作为有影响力的专家在公开场合表示要以暴制暴,网友一片哗然.近日,在《圆桌派:偏激,和孩子沟通不简单》这一集中,李教授关于挫折的言论又引起了网友热议.

1、孩子有颗“玻璃心”挫折教育来拯救?

在节目中,马未都先生提到了一个现在大家共有的问题,叫做“禁不起别人说”:主持人窦文涛顺势提到一件旧闻,一个高二女生因为可能班主任发现她早恋说了重话(争议点在于没人能确认班主任究竟说了怎么样的话,什么样的重话)导致女孩跳楼自杀:李教授表示聪明的家长要在早年间对孩子进行脱敏训练:

脱敏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脱敏”呢?在李教授看来,比如在家互相损几句,甚至急了吼孩子几句,等他以后习惯了就没事了.

这样的脱敏训练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的挫折教育:因为担心你无法接受未来可能有的打击,所以作为亲近的家人先打击、刺激你.

但其实生活中会遇到什么样的糟心事和挫折,没人能预知.生活本就是天然的挫折教育训练场.从婴孩时期就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

尿湿了、饿了不会说话表达,只能哭喊,但可能家长并不会及时回应,也可能根本不懂自己哭闹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挫折;

腻烦了躺着看天花板,但是还没学会练习翻身,这是挫折;

再大一些,想要自己吃饭,但自己手眼口并不是每次都听话,都配合得完美,尤其在饿的时候吃不进嘴里,这是挫折;

想要自己动手穿袜子,却很难把小脚丫准确钻进袜子洞,这是挫折……

这些都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会经历的挫折,这种时候孩子不需要你贬损他、怼他、打击他,他只是需要家长的帮助:一遍又一遍的示范、鼓励并且有耐心等待,给他成功的信心和失败重来的勇气,等待孩子进步和成功.

所以“挫折教育”是一个容易被误解的概念:

带着最亲近的人的帮助和鼓励,在无数次失败尝试之后最终克服困难,或者哪怕在尝试千百遍后依然没成功,但是不放弃不抱怨,这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这样的孩子才能阳光积极和强大起来.

2、天然挫折还不够

人为挫折也来凑

那么究竟什么是挫折教育,搜索百度词条得出以下结论:

百度词条把挫折教育归类成一种教育学方法.

重点是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其实简单理解就是制造挫折,从而达到脱敏抗压的结果,实现成功.

如果按照这个概念去推演,也就是说,生活中一定会自然经历到的那些挫折还不够,还要人为制造挫折给孩子.那么再套用之前的挫折举例,把天然挫折变成人为挫折,会是什么样的呢?

尿湿了、饿了不会说话表达,只能哭喊.家长即使明白用意,也让你再多难受一会儿、再饿一会儿,这是制造挫折;

腻烦了躺着看天花板,想要翻身,家长怕你骨头软会变形,不让你翻身,这是制造挫折;

再大一些,想要自己吃饭,想要自己控制每一口食物饭菜的搭配比例,家长偏不让自己吃,怕弄得到处都是,这是制造挫折;

想要自己动手穿袜子,家长嫌你慢,甚至还要数落你几句,这是制造挫折……

制造了这些挫折给孩子,他们会变强大吗?

往往在这种时候,家长还会搭配几句数落:

“看你笨的!吃得一地都是!”

“你不会,我来我来!”

“赶紧穿,这点事都做不好,以后能干嘛?”

这种贬损属于“制造挫折”的范畴吧?那么孩子会越挫越勇吗?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这只会让他大发脾气,开始哭闹.这时候,奉行挫折教育的家长就会接着说:

“你看吧,还说不得了.自己不行还不让说.”

这样的家长不会理解孩子的哭闹是因为你在给他使绊儿,你认为制造了困境,让原本就不太如意的情况变得更糟,你却不教给他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一味的贬损.

贬损的结果是,他打心眼里觉得自己笨、自己无能,那么与其被贬损,不如做少错少,一切由万能的家长代劳即可.

这样的挫折教育,成功吗?

3、育儿并非简答题

见仁见智各有招

李玫瑾教授在后续的节目中详细解释了她想要表达的观点,与其用“挫折教育”这个概念,不如说叫“真相教育”——

其实是孩子应该尽早接受真相教育,明白世上并非所有事都以他为中心,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并不存在百依百顺这种可能性.

否则小时候被当成小皇帝、小公主宠着,到了青春期才想起来要有管制,时间点不对,容易造成逆反心理,甚至悲剧.

李玫瑾教授也不赞同打骂孩子,认为这是没有道理和以大欺小的做法.但是贬损和任何形式的言语打击,其实是更有杀伤力的做法!

让孩子接受真相,不必以恶言相向做支撑.例如孩子体重超重影响健康,你可以告诉他:

你需要加强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再告诉他体重超重对外在形象也有负面影响,家长也可以身体力行带着孩子一起健身、减肥,或者为孩子创造锻炼身体的机会和场地,帮助他面对并积极解决这个问题.

但如果你说,你胖得像猪,你除了吃还会干什么?你就那么胖,别人叫你猪也不是没根据.这就是典型的贬损.并且他不会因为你说了他像猪,而对外人也说他像猪的言论脱敏.

因为这样的脱敏教育是伤害,不是帮助,孩子只会更加自卑,因为在他小小的世界里,没有人给他帮助,就连最亲近的人也都和全世界一起无情地嘲笑他.

正因为我们捧在手心里的孩子不会在社会上得到每个人的优待,作为家长才更需要让孩子明白:无论何时何地受到伤害,家人都是可以依靠的港湾.带着家人的鼓励和接纳,孩子才能充满底气迎接和对抗外来的各种挑战甚至恶意.

有一类家长认为,“禁不起说”是因为孩子太脆弱:才多大点事就要上纲上线,一点抗压能力都没有!然而问题是,究竟什么是大事什么又是小事,大人和孩子评价的标准和体系完全不同.

嘉宾蒋方舟在节目里谈到一件小事:小学她在学校担任大队长,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早上值日站在校门口,检查同学是否都佩戴了红领巾,没戴的扣两分.结果是,她每天都会看到没戴红领巾的孩子跟家长大哭大闹.

在父母眼中一文不值的事可能是孩子的全世界,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定义和认知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这里不关乎孩子是否脆弱、是否脱敏、是否接受挫折教育,而在于父母是否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在于父母是否从内心认同孩子和尊重孩子.

当孩子遇到困境,是体谅和帮助他,还是跟众人一起向他施压,提升他所谓的“挫折免疫力”,完全是家长的个人选择.

育儿终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由无数细节组成,受养育人的经历、所处社会环境影响.一个成年人对待孩子的种种决策,也和他的三观直接相关.

当然最关键的,家长应该有基本的思辨能力,对待任何所谓的教育方法或者各种新奇的概念,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迷信权威,了解孩子并尊重自己的孩子才最重要.

以上就是“玻璃心的孩子怎么办(玻璃心的人有什么特点)”的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