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为什么会衰败(黄埔军校衰败的原因揭秘)

黄埔军校前6期人才辈出,后17期却平庸无奇,它的衰败是谁之过?

黄埔军校可以称得上是革命将领的摇篮,像我们所熟知的“黄埔三杰”(蒋云先、陈赓、贺衷寒)、徐向前、左权、林彪、杜聿明、张灵甫等人均是出自黄埔军校.

然而在这样一所将星云集的学校,却出现了一个怪象:前6期出了很多优秀将领,可后17期却鲜有人出头.这是什么原因呢?

接下来,笔者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黄埔军校的衰败史.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之下成立的一所军事学校,所以对于生源这一块儿没有过多的限制,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也不管你是来自哪个地区,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走进黄埔军校的大门.

虽说黄埔军校对学生的出生没有过多要求,但对个人的身体素质、学历、年龄还是要求非常严格的.比如年龄限制在18-25岁内,学历要求中学毕业,身体必须强健、无疾病等.

胡宗南当时就是因为身高不足1.6米而被取消考试资格的,如果不是他的哭喊声惊动了党代表廖仲恺,恐怕他就成不了黄埔一期生了.

在师资方面,黄埔军校可谓是实力雄厚.校长是蒋介石,政治部有戴季陶、周恩来,教授部有王柏龄、叶剑英,总教官是何应钦,其他教官有恽代英、聂荣臻、萧楚女等.

虽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这个领进门的师父所起的作用还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些名师们的教导下,想不出人才也难啊!

然而自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以后,黄埔军校便不再招收共产党,这在生源方面无疑会卡掉一大半优秀人才.

从前面所讲的师资配置也可以看得出来,其实共产党在黄埔军校中贡献了很大一部分师资力量.国共关系破裂之后,这些共产党名师也不得不退出黄埔军校,这就导致了教学质量的显著下降.

后来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前线战力非常吃紧.为了尽快往前线输送战力,黄埔军校在招生方面只能降低门槛,而且还开启了“速成教育”的模式,学生提前毕业也成了常态.

生源范围缩窄、门槛降低,大批共产党教授、教官的流失,以及学习时间的不足,这是黄埔6期之后难出名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军阀四起、国家动乱之时,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决定通过筹办军校来挽救危亡的中国.

黄埔军校成立的初衷便是“打倒军阀,救民于水火”,在这个大前提下,国共两党团结协作,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比较全面.

在前6期办学过程中,这个初衷始终没有改变.然而自从“四一二”政变之后,蒋介石便把矛头对准了共产党.他把黄埔军校当成自己的私人资产,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须向他效忠,还对学生们宣传反共思想.

从民族大义到效忠个人,黄埔军校已经在根本上发生了质变.在这样的教学方针下,培养出来的大多是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又何谈报效祖国呢?

另一方面,黄埔军校也获得了共产国际的支持.国共合作期间,苏联为黄埔军校提供了很多先进的武器以及教学设备,还派鲍罗廷等苏联专家进驻学校指导教学.

随着国共关系的破裂,苏联专家撤出了黄埔军校,这也间接加速了黄埔军校逐渐走向下坡路.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这是黄埔军校大门彩楼所悬挂的一副对联,只可惜后来蒋介石违背了办学的初衷,国民党内部的腐败肆意滋生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副对联也成了活生生的讽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学得再多,没有实践也全是空谈.黄埔军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理论的平台,还给他们提供了实战锻炼的机会.

黄埔前6期的学生面对的敌人主要是军阀.他们一毕业就被编入了国民革命第1军,参加北伐战争,配合第4军、第7军作战.

受这些作战经验丰富的战队影响,第1军也得到了快速成长.他们从北伐战争中积累到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为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下了基础.

黄埔后期学生主要面对的敌人是日军.日军比军阀要厉害得多,对手的强悍也给这些新生们增加了出头的阻碍.

由于课程的压缩,这些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学习,他们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被拉上了战场,实力自然相对薄弱.

再者,前几期的学生早已崭露头角,此时正是他们发光发热的时候,这些新生既无经验又无实力,拿什么和他们相比呢?

在前辈们的光环下,黄埔后期的学生也只能沦为配角了.

总的来说,生源变差、师资流失、苏联撤出、信仰的改变,这些都是造成黄埔军校衰败的因素.你们觉得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呢?

以上就是“黄埔军校为什么会衰败(黄埔军校衰败的原因揭秘)”的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